國立臺灣博物館
對臺灣的歷史與自然充滿好奇嗎?那麼 國立臺灣博物館 絕對是你不能錯過的地方!
這座位於台北市二二八公園內的博物館,不僅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,還是一個充滿故事與知識的文化殿堂
歷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,至今已有超過一個世紀的歲月,作為臺灣第一座博物館
它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,並承載著許多珍貴的文化記憶
現在,博物館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,持續為推廣臺灣的自然與文化而努力
文章索引: 博物館資訊 1樓展區 / 臺灣候鳥展 1樓展區 / 捷克城堡與堡邸 B1展區 / 臺灣我的家 2樓展區 / 博物臺灣 3樓展區 / 發現台灣 |
地址: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停車資訊:附設免費停車場 國泰襄陽大樓停車場 重慶大廈停車場 衡陽停車場 交通資訊:從臺北車站(M5出口)步行約10分鐘 搭乘臺北捷運在臺大醫院站4號出口出站 營業時間:09:30–17:00(周一休館) 電話:02 2382 2566 門票資訊:NT.30元|NT. 15元(半票) 網站連接:『官網』『四館聯票』『FB』『IG』 |
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台灣歷史文化的重要地標,更以其獨特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
吸引了無數喜歡拍照、欣賞建築美學的朋友們前來
一走近博物館,映入眼簾的是那充滿歐洲古典氣息的外觀設計
高聳的圓頂、精緻的雕花裝飾,再加上對稱排列的大柱子
真的讓人有種置身國外的錯覺!尤其是陽光灑在建築上時
那種光影交錯的感覺,真的美得讓人停不下腳步
踏進一樓展區「臺灣候鳥展」這裡不僅展示了候鳥的多樣性
還帶領我們深入了解鳥類的身體構造、生態習性,甚至可以一窺它們從古至今的演化過程
一進展區,映入眼簾的是各種鳥類標本,透過互動展示和圖文解說
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鳥類如何適應不同的環境,例如牠們的翅膀形狀如何影響飛行方式
或是牠們的喙形如何與覓食習性息息相關,原來鳥類的身體構造裡藏著這麼多奧秘
你知道鳥類有「雙重呼吸」秘密嗎?這個秘密關乎牠們能夠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能力
我們人類的呼吸系統其實相當簡單:吸氣時,空氣進入肺部,氧氣被吸收;吐氣時,二氧化碳被排出
這個過程是單向的,也就是說,我們必須先吐出舊空氣,才能吸進新鮮的空氣。
但對鳥類來說,這樣的效率可不夠!飛行是一項需要大量能量的活動
尤其是長時間的遷徙或高空飛行,牠們需要比人類更多的氧氣來支持身體運作
因此,鳥類進化出了獨特的「雙重呼吸系統」
讓牠們在吸氣和吐氣時都能讓新鮮空氣進入肺部,這些細節真的讓人嘖嘖稱奇
候鳥的遷徙就像一場自然界的壯麗演出,牠們依靠內建的「導航系統」
利用地球磁場、太陽位置,甚至星空來指引方向,精準地完成每年的遷徙任務
無論是飛越高山還是跨越大洋,候鳥們總能準時抵達目的地,這種天賦令人嘆為觀止
而且,不同種類的候鳥之間就像擁有各自專屬的「航線」,互不干擾
有些鳥類會選擇沿著海岸線飛行,有些則偏愛穿越內陸山脈
每一條路徑都蘊藏著牠們千百年來進化出的智慧
繫放工具,其實是一種用來標記鳥類的小裝置。研究人員會在鳥類的腿上佩戴輕便的環帶
或者使用微型追蹤器,這樣就能記錄牠們的行蹤
這些工具不僅不會對鳥類造成負擔,還能幫助我們了解牠們的遷徙路線、停留地點以及飛行距離
透過這些數據,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候鳥的生活習性
甚至發現牠們在遷徙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威脅,例如氣候變遷或棲息地減少等問題
這些資訊對於保護候鳥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
隨著現代都市的快速發展,我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便利,但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壓縮了鳥類的生存空間
對於這些可愛的鳥兒來說,都市化的進程不僅改變了牠們的棲息環境,甚至可能威脅到牠們的生存
每年,許多鳥類都會進行長途遷徙,而在遷徙的過程中,牠們需要停留在一些休息地補充能量
想像一下,牠們飛越千里,只為尋找一個可以短暫停歇的地方
但卻發現曾經的棲息地早已被水泥取代,這樣的情景實在令人心疼
除了棲息地的減少,都市中的高樓大廈也對鳥類構成了另一種威脅
許多建築物的玻璃窗反射出周圍樹木或天空的景色,讓鳥兒誤以為那是一片可以自由飛翔的空間
結果卻因高速撞擊玻璃而喪命,這樣的意外每天都在全球各地上演,數量之多令人震驚
其實這些問題並非無解,透過一些簡單的改變,我們就能為鳥類創造更友善的生存環境
1. 保護自然棲息地:在都市規劃中保留更多的綠地和濕地,不僅能提供鳥類休息和覓食的場所,也能讓我們的城市更具生態活力
2. 友善設計建築物:使用防撞玻璃或在窗戶上貼上特殊標記,讓鳥兒能辨識出玻璃的存在,避免撞擊事故
1樓的另一個展區展透過建築模型、影像資料以及精緻的內部裝飾
讓你彷彿置身於這些壯麗的古堡之中,從華麗的庭園設計到充滿故事性的建築細節
每一處都散發著歐洲中古世紀的獨特魅力,那些來自古堡內部的珍貴藏品
無論是氣勢磅礡的武器,細膩動人的畫作,還是閃閃發光的珠寶與冠冕
每一件展品都在述說著過去貴族生活的奢華與精緻
此外,你還能看到貴族們使用的餐具和彩繪瓷器,那些細膩的紋路和設計讓人不禁感嘆
原來餐桌上的藝術也可以如此驚艷
仔細觀察櫥窗裡的扇子,上面的畫作可是相當的細緻
石頭會說話展覽區,其實石頭也有它們的故事,透過展示各種地質樣本與解說
我們可以了解臺灣這片土地是如何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逐漸形成的
從火山岩到沉積岩,每一塊石頭都像是大自然留下來的日記,記錄著千萬年的變遷
石頭裡面有屍體!聽起來是不適覺得很聳動
其實這不是什麼恐怖片情節,其實是在述說化石的故事
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遺骸或痕跡,經過數千萬年甚至更久的時間
被埋藏在地層中,最終變成了石頭的一部分。這些「石頭裡的屍體」
其實是地球歷史的見證者,帶著我們穿越時光,去了解幾萬甚至幾億年前的生物世界
2樓的博物臺灣展區,藉由「自然臺灣」及「浮生臺灣」兩大展示主軸
以臺博館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,從台灣小吃、文化特色、感受台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
這面牆走近一看,是台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元素,這真是一幅濃縮的台灣縮影
蚵仔麵線,這可是台灣街頭小吃的經典代表
再往旁邊看,珍珠奶茶也赫然在列!這款飲品早已成為台灣的國民飲料,更在國際間掀起一股風潮
其中展現了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,以及早期檳榔文化盛行時期的一幕:檳榔盒上的美女圖片
這是一段獨特的時代記憶,雖然如今檳榔文化已不如當年
但這些美女圖案卻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懷舊符號,也見證了台灣社會在不同時期的變遷
人偶戲早期也是台灣餘興節目很重要的一環
3樓展區發現臺灣,這可是臺博館進入21世紀以來首次推出的大型常設展
帶我們穿越時空,回到臺博館的起源——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的20世紀初
當時,臺博館還叫做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」,是那個時代的博物學家們努力探索
發現臺灣自然與文化的成果展示地。這段被稱為「發現年代」的時期
不僅形塑了臺博館的風貌,也奠定了臺灣博物學發展的重要基礎
台灣是一座充滿故事的島嶼,從壯麗的山脈到豐饒的平原,每一寸土地都蘊藏著歷史的痕跡
可以說是大自然的藝術品,數百萬年前,隨著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
台灣逐漸從海底隆起,形成了今天的山川與河流
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,從熱帶雨林到高山草原,各種動植物在這裡繁衍生息
如果說地貌和生態是自然留下的足跡,那麼早期人們的生活用具則是人類智慧的見證
從石器、陶器到竹編工具,每一件物品都反映出當時人們如何適應環境、利用資源
後記:
國立臺灣博物館不僅是學習與探索的好地方,更是一個充滿驚喜與感動的空間
無論是帶著孩子一起來體驗知識的樂趣,還是自己靜靜地欣賞展覽
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你的那份感動,下一次來到台北
不妨抽空走進這座百年博物館,一起探索臺灣的自然與文化之美吧!
交通地圖資訊
探索更多來自 流浪魚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